新闻动态

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访谈丨余淼杰:一定要相信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

发布日期:2023-03-24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中国访谈专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专访在中国网首页发布。现将原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主讲的“新年第一课”,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为正确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面向未来,还将迎来哪些风险和挑战?本期节目就此专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中国网:今年两会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内容,带来了怎样的议案?  

余淼杰:我的两会议题聚焦在经济和民生方面。如果更具体来讲就是改革和开放。比如,现在讲要推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其实推进CPTPP是一个方面,除了这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做好哪方面的工作?我会建议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促进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这是关于开放方面的。  

关于改革方面,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改善营商环境特别重要。通过数字化、法治化赋能营商环境,贡献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网: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它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有哪些超越性?  

余淼杰:我们二十大中特别提出要构建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从总体上来讲,首先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特征,也就是您所讲的中国式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的特征。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事实上并不是真正讲人口规模,它的意思是人口规模背后经济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可以看到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的一些国家,在原来它的现代化过程中,可能过多地专注于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和我们要讲的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第四,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里面其实我们和西方所提到的现代化有根本性差距。因为可以看到在西方的现代化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的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地下降。比如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5倍,到2013年已经降到2.92倍,到了2020年左右已经降到2.7到2.8左右。一方面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又做到更好地分这个蛋糕,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公平和效率两方面的并进,因此这一点是我们特别有别于西方这种传统现代化的特征。  

第五,和平和发展的现代化,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状态,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不是某国优先的这种发展的状态。  

所以,我们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西方现代化如果小结一下,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兼顾公平,强调共同富裕。  

中国网: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一些普遍特征又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来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呢?  

余淼杰:对,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给中国的,它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世界意义的,这个世界意义可以体现在两点。

第一,目前来讲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多年前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怎样做大做强的道路,所以,这对南南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他们很多可以借鉴,根据他们本国的实际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甚至可以直接抄作业都会发展得比较好。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对那些比较大的经济体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经济体的现代化和小经济体的现代化的途径和难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加坡可以通过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可能它的外贸已经超过它的GDP,通过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去,自然就实现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但大型经济体的现代化没有那么简单,通常开放是必要的,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用数学的语言来讲,这一点当然要做,但是只做这一点是不够的。因此,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从建国之初再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进入新时代,我们的这些举措对相对比较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中国网:如何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开好局?您有哪些建议?  

余淼杰:我们现在在“十四五”的阶段,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地发展,我们必须很好地全面系统地来贯彻这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双循环,也就是构建双循环为抓手的新发展格局,这就是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如果说要具体来讲的话,五大新发展理念每个点都要有所突破。  

比如创新,创新关键要进行区分,有一种是原创型的创新,有一种是技术的改进。当然两种都要发展,但是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模式要找到不同的道路。一方面,比如像原创式的创新,从0到1的创新,应该通过大型的科研机构集体攻坚,但如果是一个技术的改进,每个企业技术改进通过万众创新就可以实现,每个企业从自己的工作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来实现。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就必须提升研发,研发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研究,一个是发展,对我们来讲应用式的发展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真正要推进的是迫在眉睫的是推进研究型,也就是基础性的研究,基础性的研究占研发比重的比例要提高。我们的目标要提高到10%左右,现在来讲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中国网:现在是多大比例?  

余淼杰:现在不到7%,所以,要提高到10%左右,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我认为,除了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社会规则规制的标准管理方面的创新,这也是我们所讲的广义的创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下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都是很好的实验,也是体现对这种规则规制和管理标准的创新。  

之后我们对绿色、开放、协调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做,我刚才只是举了一个创新的例子。

中国网:刚才您解释创新的例子我们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就比如说您提到一个数据,基础研究比例从7%提升到10%,可能只是这3%的提升就非常难,您认为基础研究的主体应该有哪些呢,是国家为主体还是企业为主体?  

余淼杰:对基础研究来讲,最重要的来讲就是大型科研机构来做,因为基础研究,它是属于刚才所讲的两类创新中的一种,叫做原创性研究,这一点应该由科研机构来做或者是大学来投入,因为它是一个理论内容而不是应用的内容,这是第一步。  

下一步就应该做产学研用相结合,把这些技术和理论变成现实。在这里面,产学研用相结合,哪个是主体呢?企业应该是主体,因为企业知道自己要什么,相当于它出题,政府搭平台,研究机构还有其他方面进行配合,这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做有组织的科研或者面对现实的科研。当然对一个学者来讲,探索象牙塔里面的理论有意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特别是有可能把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来支撑现实经济的发展。  

中国网:对,这种导向转变也非常有利于我们解决目前的一些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了。当下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形势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贸易霸凌行为都是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这种国际经贸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怎样的新特征呢?  

余淼杰:正如您所说的,现在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实,一些国家贸易保护抬头,当然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我们依然还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因为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比如生产的地区化、贸易的多边化并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正如您所说的,现在一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是多边合作,全球经贸合作一体化的这种格局主要代表是世界贸易组织,但现在逐步改为区域经贸合作,由多边经贸合作改为区域经贸合作。所以,这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看到各种经贸协议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如您看到原来更早北美的自贸区,最近的RCEP,也就是我们叫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再看到最近我们又准备申请加入的CPTPP都是反映了这种变化。  

目前来讲全球经贸格局三足鼎立的态势非常清楚,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贸自贸区,欧洲德国为核心的欧盟区以及事实上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经贸区三足鼎立。当然除了三足鼎立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地区怎么办呢?中国在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它覆盖了很多个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有发达国家,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现在积极表态加入或者已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已经达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您可以看到中国(“一带一路”)也是有力地推进全球经贸一体化真正的、坚定的实施方案。  

中国网: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背景下,如何从经济层面走好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来助力世界的经济复苏呢?  

余淼杰:对,其实中国一直都是特别强调要走贸易自由化的道路。对外开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一方面对出口,我们要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不仅要瞄准欧美成熟市场,还要看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另一点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从日本韩国方面的进口,这是我们搞这么多次进口博览会的原因。  

第三还要做好服务贸易,我们的服务贸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谓的服务贸易是假设去美国出差,我们买了美联航的机票,没有买国航的机票,就相当于我们购买了美国的服务,这是服务贸易。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服务贸易,现在我们服务贸易做得还不够,而且出现了很大的逆差。  

第四,做好“一带一路”方面的工作。“一带一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我个人认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是逐步向东发展,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另外,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前面的工作都是向南推进,特别是RCEP,工作做得非常好。但下一步工作重点应该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不见得一定继续向南,而是应该向北,向北还是回到老主题,就是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因为日本、韩国是我们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且跟我国的外贸有非常大的产业互补性,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中日韩自贸区的话,可以从日本韩国进口高端的零部件和中间品,通过中国的生产、加工、装配后卖到全球各地去。因为自贸区可以大大降低它的成本,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因此这是一条必走之路,这也是一点建议。  

中国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二十大提出的理想社会范式,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些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上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党中央也及时做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有序逐步实现“双碳”目标?“双碳”战略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怎样的重大影响?  

余淼杰:中国特别重视环境保护,我们是唯一一个把保护生态环境写入宪法的国家,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党,我们党也是把“两山”理念写到了党章中去,所以这一点可以显示出我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我们的基本理念是,环境保护是全球性事务,全球每个经济体和每个国家都应该共同来参与,分别承担义务。怎样承担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叫做碳排放可累积。比如,您不能看这个国家或这个地区今年排放了多少碳,就要它来负责多少钱。你要看这个国家在工业文明以来总共排放了多少碳,再来确定应该承担的义务。事实上,这个理念也得到了世界上很多个国家的认同。所以,这样算下来,基本上美国应该负担25%的比例,中国大概是9%的比例。  

第二,人均的概念。一个十多亿的国家排放的碳的量,跟一个一亿不到的国家当然总量不一样了,所以里面有一个人均的概念,共同来承担,这个理念也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中国其实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坚定支持者,比如最早的UNFCCC,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同时又是《京都协定数》的坚定支持者,还是《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在碳排放方面是全力推进的。  

对环境保护这块内容, 2030年达到碳达峰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从2030年的碳达峰到2060年的碳中和只有三十年的时间,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走完这条路,中国的时间就比较短了,因此压力比较大,任务比较重,我们说任重道远。  

在这里面最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要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我们要降低碳排放,化石能源的碳排放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要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现在是在2019年之前,我们的比重差不多是15%,也就是差不多是核电2.7%,水电8%,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到4.3%,加起来15%,基本上位于全球平均的水平。其实美国也差不多,所以我们处在世界的中游,不好不坏。我们的目标要达到在2030年从15%提高到25%,原来15%,现在19%,我们的目标是25%。剩下七八年的时间我们任重道远。  

第三点是关于绿色保护方面,在实施路径、方法和途径方面是先立后破,不是先破后立。换言之,如果说原来的结构是比较依靠煤炭这些能源,现在如果过快地把煤炭这个比重降下去,但新能源又没有建立起来,那就会导致能源供给不足,就会拉闸限电,就会有这样被动的情况。相反如果是先立后破,各个地方因地制宜,要么是风能,要么是太阳能或者是核能发展起来以后,立起来以后再降低原来煤炭的比重,这一点就特别重要。所以,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对能源或者叫做双碳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这也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中国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本质要求。如何分阶段长期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余淼杰:对,共同富裕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实现共享的最终目标,因为建国立国就是为人民,立党也是为人民,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本点。现在关键是怎样实施共同富裕,有几点需要把握。  

第一,首先强调勤劳致富,反对不劳而获。现在还处在一个把蛋糕做大的时代,换言之现在还必须强调效率优先,效率和公平兼顾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好地分好蛋糕,而不是只强调分蛋糕不做大蛋糕这样的方式,这是第一点。  

第二,勤劳致富的意思是鼓励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不是要回到大锅饭的时代,相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要反对的是不劳而获。这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吸取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教训,比如英国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已经是“日不落帝国”,你可以看到,到20世纪很快被美国赶上,衰退了,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生产力下降了,生产力之所以下降就是出现了大量的食利阶层,因为在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有很多人通过这种财产遗产的积累只求坐吃山空,天天吃利息,这样他们的生产力没有提升。因此我们要反对不劳而获,讲的就是这一点。  

第三,我们讲共同富裕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请注意讲的是机会均等,不是一味强调结果的相同。机会的均等,国家和政府创造出一个相同的机会,某个个体的人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能够发展好,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机会的公平,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能够去读书,但我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考一样的分数。怎样来实现共同富裕,其实也要分成几块来做,其实有三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叫做提低,提高低收入的群体的收入,这怎么做呢?关键是社会民生政策的兜底。因此,比如说我们现在考虑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增质提效,国家的钱到底用到什么地方去,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我们要建的,同时我们还要更重要的保民生,比如说像那些低收入群体,像那些失业群体或者待就业群体,应该给予一定的就业的补助,一定的社会的救济金,当然不是说长期的救济,但至少给他们缓一口气,能够让他们重新再来,重新获得更好的机会。所以,这是前提,因此做好四保工作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根本。  

中国网: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余淼杰:对,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非常重要。  

第二点,重点是要扩中。我们的目标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分布体系,那就要把中间做大,也就叫做扩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是把中等收入这些人夯实得更坚固。怎样夯实得更坚固?这里面有两点,第一点要保就业,如果要想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首先就业必须能够保证,如果就业没有保证,谈何变成中等收入群体。怎样保就业呢,保就业的前提是保市场主体,保创造就业的单位、工厂、企业,保市场主体。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过去疫情三年,的确中小微企业很难,所以可以看到稳健的货币政策反反复复强调三个重点,讲的都是保市场主体。比如,服务实体经济,比如大银行要扶持中小企业,原来是大银行扶持大企业,中小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现在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扶持中小企业,包括关注那些薄弱的环节和行业,比如餐饮酒店交通运输。  

中国网:这些几年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余淼杰:对,还有旅游这四大行业,他们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证就业的稳定,收入的稳定。同时,我们还要争取改革的方向,要提升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占其收入的比重,换言之,假设我税前工资一万,我希望税后八千,而不是七千,这个意思是要减税降费,只要把税和费降下来,可支配收入才会提升。如果要减税降费的话,一方面我们还要建铁路公路机场,另一方面还要减税降费,这是从两个方面。  

中国网:这是矛盾的。  

余淼杰:对,这都要花更多的钱。怎么办,就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对比较稳健的赤字财政来拉动,适当范围的赤字财政并不是坏事,许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中国走得还是比较稳健的。  

中国网:但是我们的体量非常大,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吗?  

余淼杰:其实还好,这主要看比例,我们体量大但我们的办法比以前相对比较多。所以,可以看到这两个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发力,这就是宏观政策靠前来保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适当地调节高收入群体。第一方面,一次分配靠市场,二次分配靠政府,三次分配是靠企业家的道德,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比尔·盖茨有很多的捐献,这就是一个企业家反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合理分配财富的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调高,通过设置合理的税制调节高收入。但调高不是一味地把他们的收入拉下来,关键是怎样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三个方面目前看提低和扩中是重点,提低是保障,扩中是关键。  

中国网:刚才您也提到一个数据,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概是2.5-2.7倍,未来一个理想的比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数值范围呢?  

余淼杰:这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数值),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目前看到这些西方的国家相对比较平均的国家,比如像欧洲的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日本,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平均,大概是怎样的概念?大概是叫做蓝领白领工资比,蓝领是没有大学毕业叫做蓝领,白领是大学毕业以上,他们大概在1.6到1.8左右,也就是说白领群体收入是蓝领群体收入的1.8倍左右,所以可以看到它比较平均。刚才回到城乡收入差距和这个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什么这么讲?可以看到,比如说住在农村的一个老百姓之所以愿意到城里打工,肯定是我在城里打工挣的钱比我在农村要高,所以我才愿意投过来,所以,在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数据的支撑下,这是一个类似的指标。简单讲如果只给一个数的话,那是两倍。

中国网:刚才我们就中国式现代化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给出了探讨,您也给出了比较中肯和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对于未来在国内以及国际层面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您有怎样的判断?  

余淼杰:这里面有长期的挑战,也有短期的风险。  

长期的挑战有两点,当然这个长期的挑战的两点也不只是中国自己所面对的,其实是全球所有国家都共同面对的挑战。第一,是叫做逆全球化的挑战,的确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基本上是这样子,在经济好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强调开放,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强调贸易保护,所以有人说贸易开放是箭,贸易保护是盾,是这样的状态。  

换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中,尽管我们坚持开放,全球一体化,坚持全面开放新格局,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会强调贸易保护。所以,逆全球化的风险是存在着的。如果说逆全球化的这种势头过猛的话,其实会对各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就会产生冲击,这是第一点要面临的挑战。  

第二点挑战就是人口老龄化。也可以看到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及正在走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所以,怎样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比如可以通过鼓励生育,这个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延迟退休,第三个是提高在岗的培训,还是三十年的工作,但可以通过在岗的培训提高生产率,这几个方面来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而且这两个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  

回到中国短期内,现在正如我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面临了三种压力,一是需求疲软,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种三期叠加的风险。怎么这么讲呢?其实预期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稳预期,为什么一直强调稳预期,因为可以看到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因为信心不足所爆发。当一开始一两个人认为经济不行的时候,没有人觉得有问题,但所有人都觉得经济不行的时候就会有银行挤兑,金融危机就会到来。我们一直说信心比金子还重要,就是这样,如果所有人都说经济明年会更差,那么肯定会更差;所有人都相信明年经济会更好的话,那也差不到哪里去,哪怕面临着挑战,所以信心比金子更重要,这是第一点。  

当然我们也要深刻地意识到,经济相对比较疲软的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我们现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出台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提高到5.2%,原来是4.4%,换言之整个世界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特别是现在调整了各种政策之后,更加越来越有信心。所以,我们预期的调整是可以的,要稳预期,一定要相信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而且的确是这样,如果是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明年会更好。  

当然大家都会看到发展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谁没有问题呢,发展中肯定有问题,但关键是看大的方向,看主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国门打开,更多的人跑进来,可以看到最近经济的发展非常快,其实反映的就是这一点。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需求的疲软。需求疲软这块,本来我们担心需求疲软,本来担心美欧经济不行了,他们出现滞胀经济停滞,同时又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看最近比前面那段时间估计得好,所以滞胀的概率可能还不是特别高,不是特别明显,换言之中国所面临的外需疲软得到一个缓冲,最重要的是哪怕真的是出现如此,怎样应对我们的供给冲击,最重要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叫做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有效的需求。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点就是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讲?有效需求不足是大家的共识,现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  

中国网:有效需求应该怎么理解?  

余淼杰:有效需求不足类似是说总需求不足,换言之以前在大萧条时代不是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中就没有需求,因为没钱没有需求。当时的方法是通过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通过修路,修水库,修机场来创造就业,这是传统的方式。在长期一段时间也非常有效,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讲的宏观调控,讲的就是这一块。  

现在我们一个是通过创造消费的场景,消费的形态,通过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有效的需求。举个例子来说明,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的手机市场已经饱和,那时候诺基亚认为它高枕无忧,大家觉得手机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就是一些小的花样的突破,到底是平板的还是滑盖,就是在小的方面上突破。但是您看看智能手机苹果的出现,改变了对手机的定义,手机不仅是用来打电话,手机就是一台电脑,手机就是玩的。所以,它重新定义了这个市场,它的潜在的消费客户是不一样的,不管有没有钱要买一部手机,客观地讲除了老人小孩以外,事实上有70亿的潜在市场,所以这个就是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如果中国要真正推进经济的发展,这件事是重中之重,关键怎样通过创造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这怎么做呢?各行各业不一样,但有一个共识,有一个共同点必须要通过数字经济来发展来推动,来实现弯道超车,赶超上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这么讲,您发展高精特尖产业当然是对的,但问题人家也在发展,您为什么说您的发展就一定比人家快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弯道超车数字经济来加持很多企业,所以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这其实包括智能AI,像我们现在ChatGPT的软件,可以看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实这些发展代表了未来。我个人认为未来是智能AI的时代,传统的产业比如房地产,不管产业政策怎么调整,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那都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的支撑,明天的竞争、全球的竞争可能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  

中国网:相信未来我们可以凝心聚力、坚定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好局。  

余淼杰:是,我相信明天的中国肯定会更好,谢谢您。  

中国网:谢谢余校长。